皮扎尼克: 我的眼睛是小小的笼子
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Alejandra Pizarnik
1936-1972
蔡天新 译 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诗二十三首
拯救
岛屿消失
少女复又乘风而归
解开了鸟儿死亡的秘密。
此刻
她的激情熄灭
此刻
她是肉体
是叶片
是石头
沉落在痛苦之泉中
犹如在文明之海的一次旅行
净化了堕落的夜晚
此刻
少女戴上永恒的面具
进入了如梦的境界
风的女儿
她们出现。
侵入到血液。
像几片羽毛,
营养不良,
泪流满面。
而你助长了
恐惧和孤独
这两个小动物
混迹在不毛之地。
她们出现
在如梦的年龄。
向生活道别。
你双臂抱紧
犹如舞动的妖魔
正在找寻自己
别无其他选择。
你哭了又哭
打开愿望的保险箱
你比黑夜更加富有。
可你依然如此孤独
所有的词汇无法表达。
幻影
1
血液渴望沉静下来。
爱的理由消失。
你赤裸着离去。
我神志恍惚,一贫如洗。
如果上帝要遗弃这些,
世界还能说什么。
2
没有了你
太阳坠落犹如一具
遗弃的死尸。没有了你
我畏缩在臂弯里
迎接生活
乞求激情。
遗忘
在黑夜的另一头
爱情是可能的
——带我去吧——
带我到甜甜的蜜汁中
在那里你的记忆会逐渐消褪
从前
——给艾娃·杜雷
歌唱的森林
鸟雀隐约可见
我的眼睛是
小小的笼子
紫色
在一个垂死的人的抽搐里,
在一个疯子的记忆里,
在一个幼孩的悲哀里,
在伸向杯子的那只手里,
在不可企及的杯子里,
在自始至终的渴望里
寂静
死神依然没有走远。
我在倾听他的说话。
只有我听见了。
遗弃
于心不忍的离去
这片土地上人迹罕至。
只有鲜红的音乐
敢于定居下来
在一个如此空旷的地方
拯救
——给帕斯
在河流的那一边坐落着紫丁香的花园
如果有人问起你的心何在,答案将是:
不在这里,而在那里,在河流的那一边。
记忆
恐惧栖息在
寂静的竖琴里。
月球上的悲哀
意味着一片虚无。
彩色的天空合拢。
有人准备好灵柩
为了时间,
也为了光明。
又见黎明
我看见寂寞和绝望的形体生长,
直达我的眼前。
我听到寒风和密集的噪音,
在那古老的心脏地带。
梦中黄金般的沉默
冬天的狗站在桥上,叼走了我的微笑。
我赤裸着,头上戴着一顶花冠。
我那同样赤裸的尸体被拖走,连同枯叶的饰物。
告别夏天
荆刺的喃喃细语在蔓延。摧枯拉朽的风的声音。
它们靠近我犹如我体外的心脏。我曾渴望成为一具死尸,并进入一颗陌生的心脏。
存在
无眠来自这间屋子
黑暗和你一样令人心慌。
此处并不寂静
只是听不到客套。
墙上的图像
描绘出远方的美丽。
光芒并未消逝
也没有回照你。
像水一样流过一块石头
那古老的寻找又要寻找什么呢?
夜晚降临,像水一样流过一块石头
像空气一样俯向一只鸟
像两个相爱的躯体合在一起
和谐的地狱
让阳光去敲门
谁也不和谁发生关系
这么多的动物尸体,墓地里埋着记忆中
尖利的骨头
这么多的修女如同乌鸦闪动翅膀,激怒
了我的小腿
这么多的碎石撕破了我的心
猥琐的谈话
物质词语的孤注一掷
灵魂获得了自由
一次自我的船只遇难
时间
——给奥尔伽·奥罗斯科
关于童年我所知道的
并不比眼前的恐惧多
一只手将我诱往
我的另一个自己。
我的童年和您的香水
都喜欢爱抚的小鸟。
之后
之后
人们死去
我将跳舞
在葡萄酒的光芒里沉沦
和子夜的情人一起
必须写作
必须写作
不为何,不为谁。
睹物思情
犹如点燃一盏灯。
静默是诱惑
也是希望。
恐惧
恐惧甚至存在
我死亡的回音中。
你了解恐惧吗?
只要说出我的名字就够了。
这便是恐惧;
它戴着黑色的帽子
像藏匿在我血液里的老鼠,
有着冰凉的嘴唇
侵吞了我的各种欲望。
真的。恐惧甚至存在
我死亡的回音中。
蓝色
我的双手沿着音乐延伸
到花朵的背后
可是此刻
为何我要寻找你,黑夜,
为何我要与你的死亡共眠。
给艾米丽·狄金森的诗
在黑夜的另一头
她期盼着自己的名字
和对生活隐秘的渴望,
在夜晚的另一头!
有人在空气里哭泣,
声音描绘出黎明。
她沉思着永恒和无限。
名字
不是你空缺的诗,
而是一幅画,墙上的一条裂缝,
风中的某种东西,一种苦味。
最后的天真
出发
义无反顾地
出发。
出发
避开众多的视线
休眠的石头
压迫在喉咙里。
必须出发
不再在阳光下无精打采
不再流血
不再站在死亡的前列
必须出发
快跟上,旅行者
失眠的女人——皮扎尼克
文/蔡天新
1936年4月29日,皮扎尼克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并在这里长大。她从小就非常敏感。10岁那年,她的敏感直接导致了她的口吃。除了口吃,她还哮喘、肥胖,幸运的是,肥胖在青春期来临之前自动消除。皮扎尼克与博尔赫斯一样,患有多年的失眠症,只不过,皮扎尼克的自制力差一些,药物对她来说必不可少,以至于有朋友戏称她的公寓是一个药铺。这个绿眼睛的女子或许算不上一位标致的美女,可一旦与她接触,就会被她深深吸引。
皮扎尼克17岁完成高中学业时,已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文风自由俏皮,多少带有一些波希米亚风格。1945年,18岁的她进入阿根廷最高学府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成为切·格瓦拉的校友。但,巴黎才是皮扎尼克自从青春期开始以来梦中向往的地方。1960年的一个早晨,她乘坐一艘客船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出发,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横渡大西洋的旅行,那也是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南美知识分子要走的路线。
巴黎最初给皮扎尼克的印象非常美好,她时常一个人或与朋友一起在塞纳河边徜徉,到卢浮宫或其他美术馆消磨时光。皮扎尼克在大学时便师从一位名师学画,并一直坚持创作,她的画作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尤其是瑞士画家保尔·克利。与出版过画册的美国女诗人毕晓普相比,皮扎尼克的绘画更为抽象和现代。
皮扎尼克在所留学的索邦大学选修了几门课程,同时很快结交到了一批来自拉美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阿根廷小说家科塔萨尔。科塔萨尔1914年出生于布鲁塞尔,1951年移居巴黎。作为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主将之一,他的代表作包括有两种阅读方式的开放小说《跳房子》。科塔萨尔在写作和生活上都对皮扎尼克有很多帮助,感情上也毫无保留,他曾在一篇文章里,津津乐道地谈论她所使用的奢华的纸和铅笔,而在一首献给皮扎尼克的激情奔放的诗中,又把她的突然出现比喻成引人致幻的宝石。
对皮扎尼克来说,更多的时候,巴黎是一艘失控的船只,一块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土地,皮扎尼克在这个孤独的领地里自由栽种,有时一整天不吃饭不外出,关在屋子里写作或阅读,直到天明,陪伴皮扎尼克后半生的失眠症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那时皮扎尼克住在巴黎的中心圣日耳曼区,靠近圣米歇尔广场,附近街道和店铺的名字令人着迷,尤其是一家叫花儿的咖啡店。正是在这家咖啡店里,皮扎尼克被一双美丽的蓝眼睛给迷住了,那双眼睛归一位叫乔治·巴特勒的年轻画家所有。可惜这段感情好景不长。
1964年,皮扎尼克返回了阔别四年之久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巴黎活跃的先锋派艺术气氛相比,她的故乡更像是一个布尔乔亚社会,其时英国甲壳虫乐队的歌声正飘扬在这个城市上空,姑娘们变得大胆放肆了,超短裙街头时隐时现,时髦女郎和模特骄傲地把大腿展露,可是,在文学,戏剧和绘画领域,新精神只是露了个脸,尚无法与巴黎相比。
皮扎尼克返回比宜诺斯艾利斯是因为父母的再三要求,在母亲看来,她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原先,她一直把小女儿当成一个男孩子来看待,没想到文科教育和巴黎也没有将她塑造成淑女。从皮扎尼克回家那天,婚姻的压力就使她喘不过气来。而她的父亲眼光更为敏锐,发现女儿不仅没有拿到新的文凭,神态里已经有了为诗歌献身的迹象,这使他身为忧虑和愤怒。
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后,皮扎尼克内心深处充满活力和敏感的那一小部分一直没有长大,明显属于有着“迟缓的童年”那类人。这些有着“迟缓的童年”的人,如同安东尼奥·阿尔托在评论梵高时所说的,既是堕落的天使又是有洞见力的人,既是疯狂的人又是孩子,既是智慧的人又是杀手。
自从青春期以来,皮扎尼克就患上一种让她无法摆脱的周期性忧郁症。据说中学时父母就带她看过心理医生。忧郁症发作期间,皮扎尼克通过写作或与朋友聊天来缓解病情,她羞于在公共场所露面,但却喜欢出席小型的朋友聚会,有时穿着一身灰色的长袍,手持一朵红玫瑰,发表一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夸张谬论,制造出一种轻松神秘的气氛,或即兴或有预谋。
皮扎尼克书影
皮扎尼克巴黎时期的一个朋友评论说,初次看见她时,觉得她长相平平,但当她开始说话,她就显得迷人了。这个迷人的女子懂得巴黎的时尚和社交礼节,曾被叶甫图申科盛赞为“奢华一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接近皮扎尼克的人,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被她吸引。
迷恋皮扎尼克的除了科萨塔尔、叶甫图申科这类才子以外,还有《南方》杂志出资人的妹妹、才女西尔维娜。曾经追求过西尔维娜的博尔赫斯后来乐于承认,这位贵族小姐个性极强,难以驾驭。巧合的是,博尔赫斯和皮扎尼克是《南方》杂志的两个主要作者。
西尔维娜在绘画和文学创作方面都很有成就,据说风姿绰约的西尔维娜30岁那年与博尔赫斯和另一位青年卡萨雷斯同时相识,这两名男子常陪她一起作夏日旅行,并无数次地在布宜诺艾利斯最贫瘠的街道上散步,最后西尔维娜嫁给了比她小8岁的卡萨雷斯。
当皮扎尼克遇见西尔维娜时,西尔维娜虽已年过花甲,却风韵犹在。两人年龄相差30岁。显而易见,在西尔维娜身上也有“迟缓的童年”,她俩的关系维持了终生。当然,西尔维娜和卡萨雷斯的关系也维持了终生。
1966年,皮扎尼克的父亲去世了,父亲去世那晚,尽管悲痛笼罩着她,皮扎尼克仍用一双少女的眼睛观察仪式上的细节。但第二天,她就认识到父亲之死意味着她的童年真正结束了。还是1966年,皮扎尼克获得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年度诗歌奖”一等奖,而博尔赫斯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只得过二等奖。诺贝尔奖得主、墨西哥诗人帕斯认为,皮扎尼克的诗歌是混合了情欲的失眠和冥想的清醒之后的词语的结晶体。
失去父亲,皮扎尼克更忧郁了,失眠的症状也越来越严重,在那些漫无边际的黑夜,她经常处于死亡的边缘。可她的创造力仍然十分旺盛。1968年和1971年,《疯狂的石头》和《音符的地狱》相继出版,这两部集子中分行的诗歌和散文诗各占有一定的比例。从标题中的“疯狂”和“地狱”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有多么痛苦和狂躁。
《疯狂的石头》出版后不久,皮扎尼克认识了一位女摄影师,她可以提供给她所需要的残酷的爱的形式。第一次,她与一个女人有了稳定的关系,有了家的概念,加上书籍的出版、古根海姆基金的获得、重返巴黎的旅行以及造访纽约等,她的情绪在忧郁与欣快之间交替进行,可好景不长,这样的关系仅仅维持了两年,她们便分手了。1970年,皮扎尼克第一次自杀未遂。她在服下过量的Seconal后下意识地打电话向母亲、医生和奥罗斯科求救,被救护车从昏迷中抢救了回来。
在皮扎尼克生命的最后一年,她的爱情和友谊又有了新的体验,两个叫安娜的姑娘成为她的好友,直到她生命的终点,她还与一个年轻女子确立了恋爱关系,如同皮扎尼克自己所说的,“把她带入天堂的地狱”,因为不久,那个女孩得到美国一所大学给的奖学金后走了。可以肯定,她的离去使皮扎尼克陷入绝望,失眠和忧郁再也无法控制了。皮扎尼克告诉朋友,她永远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写作了,她的诗歌已经完成。
1972年9月25日,皮扎尼克在郊外一家精神病诊所去世,正如普拉斯的遗言:“死亡是一门艺术,就像别的事物一样。”
帕斯在为皮扎尼克的一本诗集所写的序言中认为,她的诗歌是混合了情欲的失眠和冥想的清醒之后的词语的结晶体。
________
相关阅读